Shawn Liu Studio

Sony A7 & A7r review

Evolution | Sony A7 & A7R review


Shawn Liu


2013最火紅的相機莫過於Sony A7了,在小小的身軀裡面,塞進了全片幅的感光元件,從2010年以來Sony的去反光鏡相機NEX系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被廣大的消費者接受。三年之後的今天,A7與A7R橫空出世,在各大廠擠牙膏的局勢之下,總算看見真正跳躍式的進步。


其實去反光鏡相機走向全片幅是可以預見的走向,不過沒想到的是由Sony掀開了序幕,依照Sony過往的紀錄,A7系列下修價錢的日子應該很快就會到來,這意味著未來全片幅總算變成主流,就如同底片時代一樣,確實這個系列的對焦系統仍是個問題,數位對比對焦確實沒有辦法比上擁有獨立的相位對焦系統DSLR,但是除了特殊的體育攝影、報導或是活動攝影,我相信這樣的相機對於大部分的用戶早已足夠,再者,這絕對是沒有妥協的畫質。

因為本身是Canon用戶,拿最近最火紅的5D3或是6D比起A7彷彿兩個時空,DSLR在2014這個時間點仍然有系統成熟、鏡群完整的優勢,不過看見初生的A7難免讓我想著,在處理速度更快的未來,更高畫素,更快的對焦處理,或許EVIL超越DSLR是可能的。絕佳的EVF讓人不禁想像未來的螢幕如果能夠更細緻,在超過300DPI那時, EVF或許真的能變成工作機的主流。

這次最驚豔的組合是A7R+Zeiss 55 F1.8的組合,去除低通濾鏡看起來已經是潮流了,藉由更好的軟體處理以及繼續往上走的畫素,對於畫質的追求透過去除低通濾鏡到了下一個戰場,舉凡Canon類似Simga的三層感光元件專利,Fujiflim的重新排列的拜爾式陣列。對於畫質的追求不僅僅是畫素上升,鏡頭這個光學元件也是相當重要的要素,目前這系統的鏡頭比較少,相對於較大的DSLR光圈也較小,建構一套系統的成本仍是比較高的,但因為非常短的後鏡距,許多老鏡頭能夠透過轉接環而復活,但不可忽略的是,當代的感光元件因為開口的關係,仍對光線與感光元件的入射角有相當的限制,這意味著許多老鏡頭會遇到邊角畫質的問題,而現代鏡頭也會在鏡身長度無法縮短,這種問題在變焦鏡上會更明顯看到。

另外一個比較有疑問的是,關於操作界面的還有韌體的問題,長久以來,Sony相機的韌體都寫得不好,國外的評測看得到Sony把資優生都叫去做硬體,而做軟體的都是末段班的諷刺。不管真實度為何,Sony在Jpeg引擎,操作選單邏輯,甚至是轉盤旋轉後和相機反應間的遲滯,這些都是Sony要進軍高階市場的阻礙。

另外第二次前往所測試的FE 35mm Zeiss表現中規中矩,有現代鏡的犀利、蔡司獨有的紫邊和濃郁的發色,確實是襯職的鏡頭,相較於相同價錢的Sigma 35mm F1.4在畫質上卻也感覺不到驚豔,另外FE 28-70mm中央表現很好,70端Raw檔還原後卻出現嚴重的變形,數位校正也影響了本來就不是非常理想的邊緣畫質。最後最期待的FE 24-70 Zeiss,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銳利,相較于28-70mm變形的控制也有改進,當然蔡司紫邊亮麗發色都沒有少。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鏡頭是F4規格,身形在A7上卻顯得比例不小,或許光學鏡頭如何有效地縮小才是EVIL FF相機很大的難關。這幾個鏡頭都有水準之上的發揮,不再像NEX時代的鏡頭落差非常大。但要是每個鏡頭能夠以八折出售或許才是比較合理的價位。經過拆解A7(R)使用36支6種不同的規格固定相機的內部結構,相較于DSLR約120支12種的數字比起來,高度的模組化以及易修性可以帶給SONY相當的獲利,以及價格戰的優勢,另外一方面,依照目前的售價看來,如果製成上可以減少一半一上的組裝,意味著這台相機還有不小的下修空間。SONY的工程團隊這次真的是做出很棒的相機,在他場加入競爭之前,A7(R)都有進攻退守的選擇能力。

總結來說,這是台相當吸引人的相機,伴隨眼下市場上優等生的畫質。但我仍不解的是為什麼A7不能夠也用A7R的金屬前機身面板,當然這是為了做產品線的區隔,但已經到了這種等級的相機仍以消費機的思維生產,還是不禁感到失望。我相信這種相機以後會普及,但真正的問題是,每個人都拿著頂尖畫質的相機,動人的畫面會有多少?然而再聰明的鏡頭都比不過人眼,再棒的底片都比不過人心。Cheers

Categories: ,